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
“导师制”下的驻村干部成长记
时间:2023-10-1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这里的黄瓜和香菜,是我们之前一直努力帮扶宣传的产品,销路打开后,收到了消费者们的一致好评!”下圈村对口帮扶工作队队员白天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静海区独流镇下圈村紧临乡道的农田中,村民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无论是捆扎包装,还是称重装车,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白天宇介绍说,由于这里水土条件优良,出产的黄瓜和香菜口感和味道都十分出众,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作为新任驻村书记,白天宇已经对当地的产业如数家珍,望着一片片的农田,他对村庄的发展满怀信心。

很难想象当初那个充满迷茫、困惑与拘谨的白天宇——一个新入职的95后选调生,几个月间就产生如此大的蜕变。“一开始,我真的是一头雾水。”白天宇笑着说,“我是从城市来的年轻人,对乡村生活一窍不通。我不知道如何开展帮扶工作,甚至不知道如何和村民交流。”

然而,白天宇是幸运的。在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有一套专门针对年轻干部培养的“导师制”培养机制,通过新老帮带、传承有序的方式,帮助新入职的干部迈好第一个台阶,系好第一粒扣子,顺利进入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阶段。白天宇虽然是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但是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导师早就为他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报到第一天,孙青这位有着丰富驻村工作经验和帮带年轻干部经验的老师傅,就胸有成竹地拿出培养计划书,作为第一份礼物送给自己第15位徒弟。“他从事驻村工作8年,已经培养了14名乡村工作‘毕业生’,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白天宇感慨地说,“他带我一起走访村民,一起买菜做饭,一起盘腿聊天。他让我真正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帮助他们。”

孙青将自身多年帮带经验与导师培养机制紧密结合,按照“以老带新、以强赋能、以干代训、以培促考”的要求,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秘籍。一方面,导师制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孙青每周至少都要陪同“徒弟”下村两天,讲解所驻村工作内容、职责、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传授工作经验,协助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导师制要求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孙青建立了白天宇的成长档案,对帮带工作的重要成果和重大变化进行记录,追踪帮带成效。与此同时,孙青还和乡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对帮带对象的成绩进行横向常态化比较,补足帮带对象短板,推动年轻干部之间形成互比互鉴、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在他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白天宇兴奋地说,“我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解决法律问题、处理家庭纠纷、提供法治咨询,尤其是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普法宣传,这些都是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白天宇以极大热情全身心投入村里的各项工作,从田间地垄到抗洪一线,从普法宣传到调查研究,从改善基础设施到土特产市场营销,逐渐成为一位全能战士,脸庞慢慢从“小白”变成了“小黑”,他却乐此不疲,因为无论工作多难,导师孙青都在身边全程指导、现场教学,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信心决心与日俱增,综合能力和实干作风得到极大提升。

“每逢节日,他都要带我进行入户走访慰问。”针对年轻干部普遍存在的群众工作能力短板,孙青吃透导师制培养“补短板强弱项”的核心精髓,向难点堵点痛点下大力气。通过深入村内中低收入家庭走访,联系各支部青年党员对口慰问困难户,帮助村民定期销售农产品以及组织本院法治宣讲团送法进学校进乡村等,引导年轻干部坚持为民宗旨、树立为民情怀、办好为民实事。“厚植人民情怀,这是我在驻村工作中最大的收获。”白天宇坚定地说,“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明白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要充分利用驻村工作的宝贵经历,在艰苦环境中全方位实践锻炼,早日成为可堪重任的合格干部,以优异成绩回报人民,回报组织,回报师傅!”